驚蟄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第三個節氣,是在每年國曆3月5日或6日(3月5日至7日之間)
此時正值春天,氣溫回升,蟄居的動物聽到雷聲驚醒,開始活動,故稱為「 驚蟄 」。
今年2025年驚蟄是3月5日, 3月4日清晨暴雷雨,超大巨雷聲,春雷響徹雲霄。
驚蟄當日或前後的春雷,具有特別意義: 傳說:如果春雷在驚蟄之前響起, 就表示當年雨水會很多,需謹慎預防防水災
古諺云:「未驚蟄打雷,會49日烏」
未驚蟄打(音ㄉㄢˊ)雷,會四十九日烏: 驚蟄之前就打雷,會連續下四十九天雨。 意指驚蟄前打雷,可能會連續下49天的雨。
春雷一響大地春回,「驚蟄」是一個生氣勃勃的節氣!冬眠的生物和昆蟲統稱「蟄」,春雷響起時會驚醒冬眠中的萬物,使萬物恢復活動及生機, ,就是所謂的「驚蟄」
「驚蟄(蟄音同摺)」
驚蟄 象徵著春天的進一步到來,萬物開始復甦,冬眠的昆蟲因為氣溫升高、春雷驚醒而開始活動,因此得名「驚蟄」。
「蟄」代表的是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,不飲不食,而到了「驚蟄」時天氣轉暖,大地春雷響起,就是上天以打雷的方式驚醒這些蟄居動物冬眠的意思。這時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。
每年3月5、6日是驚蟄的節氣,這時正是農民忙著插秧撥種的時刻
農業部也指出,農民們自古以來也都會依照這個判斷,
如果春雷在驚蟄之前響起,
就表示當年雨水會很多,甚至可能會發生水災:
如果過了驚蟄,春雷卻還沒響起,就有可能會鬧旱災。
「節氣與民俗」
驚蟄習俗-抖衣、灑石灰
驚蟄節氣,萬物不分好壞皆甦醒,
由於驚蟄後,不論害蟲益蟲全部復甦,
也開始有了各種病害蟲蟻,
因此古時有防範害蟲的習俗:
其一:春雷初響時,
要馬上趕緊將衣服抖一抖,有避免跳蚤蝨子之意;
俗信這樣可以經年不受蝨子跳蚤侵襲。
其二:驚蟄當天要把石灰灑在門閾外,
讓壞蟲螞蟻整年不敢越界上門,
此兩項傳統習俗也有重視衛生的寓意。
「節氣與諺語」
驚蟄聞雷米似泥:
驚蟄日打雷,表示節氣無誤,風調雨順,稻穀豐收,米價便宜。
二月初二打(音ㄉㄢˊ)雷,稻屋較(音ㄎㄚ)重過秤鎚:
主收成很好。
諺語「驚蟄鳥仔曝翅」 驚蟄後氣溫升高,不但土中蟄蟲出動, 連鳥兒也飛出老巢,停在樹枝上晒太陽。 意思是驚蟄之後氣溫升高,不只是冬眠的動物會出來活動, 連鳥兒都會飛出鳥巢,停在樹枝上曬太陽。
「驚蟄養生顧肝氣」 與濕淋淋的雨水節氣告別後, 驚蟄的到來,萬物從冬眠中甦醒生長。 在逐漸回暖的春季,是傳染性疾病的高峰期, 須留意濕氣變化,養生調理則以肝氣為主。
補好氣 :多攝取穀類,內在除濕不生氣。 養睡眠:多食用蕈菇類,安神不失眠常吃小米粥 。 養脾氣、養胃氣:讓身體在清淡的飲食中逐步甦醒!
相傳「雷公」是一隻大鳥,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鎚,
當雷公用鐵鎚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,人們就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。
從「春分」之後,太陽照射的位置會逐漸往北回歸線,白晝漸漸變長,農家子弟下田的時間也變早了。
農家諺語: 「2月驚蟄又春分,種樹施肥耕地深」、 「春分有雨病人稀,五榖稻作處處宜」 都是形容這個時節適合五榖耕作,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, 春分如果下雨,人們就會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, 增添衣物,生病的人就少了。
俗諺「二八月亂穿衣」,
則寫實的道出農曆二月、八月氣溫變化多端的景象。
在「驚蟄」過後的節氣是「春分」,
因為土裡的蟲、鼠、蛇等等生物都開始出來活動了,
所以農夫得更加注意剛種植的農作物的蟲害問題。
因此「春分」是農夫最忙碌的時候呢! 每年3月21日前後,太陽直射在赤道上,使南北半球各地的白天和夜晚一樣長, 這天剛好在「立春」與「立夏」的中間,所以稱為「春分」。「春分時節萬物生機蓬勃」 西部海域等溫線隨氣候移動,漁民會有不錯的收穫, 而果農們忙著培育果樹,種茶的茶農也忙著採收第一季的春茶, 還有杏花、桃花、李花、台灣百合、杜鵑等陸續盛開,
春分時節,氣溫回暖,百花盛開、桃李爭豔 到郊外賞花踏青,記得多帶一件外套, 以適應「春天後母面」忽冷忽熱的天氣。
「驚蟄」聽春雷,看花開春雷雨落天,清沁水潤心冬之蟄伏,皆為春之綻放
春風向暖,萬物復甦,萬事可期。
網路綜合資訊分享
Sabrina設計生活美麗人生
留言
張貼留言